本文目录
《易经•履卦》
【读经典】
先看卦画和标题:
从卦画上可以看到,履卦是乾上兑下,和之前的小畜卦互为反卦。上卦乾天刚健上进,下卦兑泽柔顺喜悦,柔顺喜悦地按照乾天的德行,来制定秩序、规范行为,正是刚柔相济,顺天应人的文明之象,说明万物教化已经有所成就!
履卦总体以兑卦承接乾卦,上天下泽,顺应自然规律,是为天道,万物心悦诚服地跟随天理而行。《易经》从根基上研究天人关系,天地定位、山泽通气,各卦的推演,诸爻的往来,无一不是天道秩序在人间万事上的展现!
接着看正文和卦辞:
简单翻译下:这里的咥读dié,是咬的意思。小心翼翼地跟在老虎的尾巴后面,虎不咬人,亨通顺利。
简单翻译下:履卦是以柔顺有礼对待天刚健进。下卦兑心悦诚服于上卦乾,因此跟在虎尾后面,虎也不咬人,亨通顺利。九五阳爻刚正而居中,踏上帝王之位而不愧疚,是因为正大光明。
简单翻译下:上卦乾为天,下卦兑为泽,上天下泽是履的卦象。君子应当从卦象中受到启示,明白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安定民心。
最后是具体的六爻:
简单翻译下:以朴素坦白的态度处世,没有灾危险。象辞说:“以朴素坦白的态度处世”,是说能独立坚持他的志愿。
简单翻译下:行道之人,胸怀坦荡;隐居之人,守正吉祥。象辞说:“隐居之人洁身守正”,因为他们秉性中正,不被世俗所惑。
简单翻译下:这里的眇读miǎo,是目盲的意思。瞎了眼睛却要看物,跛了脚却要行走,这是勉为其难,犹如踩着虎尾巴,被老虎咬了,这是凶险之事。心怀不轨的武将要篡夺国政,同样是凶险之事。
象辞说:“眇能视”,是不能看清东西的。“跛能履”,不能走得长远。“人之凶”,因为六三阴爻而居于阳位,处位不当。心怀不轨的武将要篡夺国政,只是心志刚强罢了。
简单翻译下:愬读sù,指的是受惊、恐惧的样子。跟在老虎尾巴后面,心里战战兢兢,恐惧警惕。最后仍吉利。象辞说:“恐惧警惕”,但小心行事,终会吉祥,说明虽历磨难,最终志行愿望得以实现。
简单翻译下:夬,同现代的决,坚决果断的意思。果断地行走,守正道以渡过危厉。象辞说:“果断地行走,守正道能渡过危厉”,是因为九五阳爻居上卦中位,正当其位。
简单翻译下:审视自己的行为,遇事周密反复地考虑,所以大吉。象辞说:大吉大利,因为上九之爻居全卦之首,有值得庆祝的地方。
【写心得】
履,是走路、行动的意思。小畜卦之后,“仓廪实而知礼节”周公定下《周礼》,依循天人关系,制定了符合天道,顺应社会发展的行为规范。“不学礼,无以立”孔子也教导我们不了解礼仪,就无法立身处世!
中国文明,最重在礼治,履卦里乾卦居上,预示着遵礼从天子开始;下卦兑对应着欢心,说明民众心悦诚服地践行礼仪。履卦浓缩了《周礼》的精神,要求初爻不改初衷;二爻心胸坦荡;三爻量力而行;四爻以柔克刚;五爻果决独行;上爻审慎周密!
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描述,俗话说“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履卦却说,跟着老虎的尾巴走,老虎不会咬你,还能亨通顺利。这简直就是驯虎良方,究竟有什么诀窍呢?
其实这就是履卦的精神。若能在刚健端正的基础上,保持和悦柔顺的态度来处世,一定是很有力量的人,遇事仔细察形势,思考全面,谨慎对待,面对老虎也不会恐惧,顺应自然法则,坚守正道,量力而行,老虎还有什么可怕呢?
【做冥想】
履卦可以说是易经六十四卦里,描述最为形象,文学价值最高的一卦。“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更是历代隐士圣贤的口头禅;“履虎尾,愬愬终吉”,这个充满危机感的描述也乐趣横生!
之前的小畜卦在讲积累,轮到履卦开始实践。但坚持的原则是一样的,也要集结资源,细察形势,审慎行事。孔子所说:“吾日三省吾身。”自古文人学者都把自省贯穿一生,省身纠错,才能不断地完善自我,取得更大的进步!
“云漫漫兮白日寒,天荆地棘行路难。”人生本就是一场荆棘塞途、云雾漫漫的艰辛旅途,谨小慎微、深思熟虑、脚踏实地,才能不忘初心、克服困难、战胜磨难,到达成功的彼岸!
老子说道:“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始终要认清形势,结合实际,切莫逞强。要坚守正道,把握以柔克刚的原则,以外刚内柔的姿态,做到心胸坦荡,择善固守,则无所不能,必将迈向新的人生境界!
易经解释自然的规律是什么
“天生四时,地生万物”。日月轮回,周而复始,形成地球上昼夜交替、四季轮回的自然规律。地球上的万物无不遵循着这个自然周期规律生死存亡、兴衰与共。虽然万物之间的各自都有自身的生命周期,生命周期的长短各不相同,生命的形态与运动方式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遵循着“春生、夏长、秋熟、冬亡”这一自然四季规律的轨迹,都会经历这四个大的生命阶段,日日更新,月月交替,年年轮回,亘古不变。
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了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从中悟出了集智慧之大成的《周易》理论。它从日月阴阳、四季轮回的自然规律中,领悟到宇宙万物起源、变化、发展的整个过程,并抽象成阴阳五行说、四季八卦论,以此来推演类比宇宙万物的整个生命历程。并指出阴阳运动、四季轮回规律是宇宙万物的普通规律。即所谓“阴阳者,天下之大理也;四时者,天下之大径也”。也就是说,宇宙万物都有阴阳两方面的特性,并在这两方面特性的相互作用、相互推动下向前发展演变,其演变发展的过程都要经过“起始、壮大、高潮、死亡”这四大阶段,这四大阶段正如“春生、夏长、秋成、冬亡”自然四季规律一样。这就是日月交替、四季轮回昭示给人类及万物简单而深刻的宇宙自然规律。这就是从宇宙天体运动规律总结抽象出来的天法、天规、天理、天道。古语说:“春生、夏长、秋成、冬藏,此天道之大径也”。因此,周易来源于日月四季,说的也是日月四季规律,只是后来它把这些抽象化了,神秘化了。
1、阴阳实际上就是冷热寒暑的抽象。《周易》中的阴阳是总领全部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用这个字来象征说明宇宙万物本质特性,并以此来分类。这是非常智慧的。“一阴一阳谓之道也”。《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自然界的万物都因时因地或阴或阳,而且还在因时因地互转化、相辅相成,这就是阴阳变化的规律。而这阴阳一开始就是日月,所谓“易”就是日月也,日月交替,周而复始,产生冷热寒暑变化,进而产生四季冷暖,进而产生自然万物。管子曰:“阳之道,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易经里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个两仪一开始就是子夜、午昼,夏至、冬至来表示的。
科学告诉我们,宇宙的膨胀与毁灭实际上就是冷热能量的转变,宇宙的生命历程就是由极热到极冷的一个演变过程,而且宇宙万物的生命都是冷热能量的变化过程。温度就是衡量冷热能量的一个标志。所以,《周易》的阴阳观念一开始就与宇宙冷热能量相吻合了,所以,《周易》一开始就触及到的宇宙的深处,触及到了宇宙的起始点上了。所以《周易》的空想就变得如此的伟大,让人惊叹不已,高深莫测。
2、八卦就是春夏秋冬四季自然规律。八卦是《周易》中最重要的循环周期理论之一,八卦理论是怎么来的呢?它是阴阳演变来的。《周易》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寒暑生成四象,四象就是四季,四季生出八卦。所以这句话明确说出了阴阳四季八卦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说明了八卦就是春夏秋冬四季周期的派生出来的,也就是把四季的又分成了八个季节,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后来的二十四节气就是八个季节的三倍分法,把季节的转折点都分了出来。因此,八卦实际上就是春夏秋冬四季自然规律。只是伏羲为了类比自然万物就把用“乾、兑、离、震、巽、坎、垠、坤”这八个字来代表四季八段,以此来类比自然万物,这样一来八卦理论就抽象化了,就脱胎出四季八段而变成了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思辩理论了,也同时也变成了高深莫测的玄学理论了,但八卦理论又总是脱离不了春夏秋冬自然四季这一时间周期。看过《周易》中著名的“河图”的人都知道,春夏秋冬自然四季仍然是八卦必不可少的时间周期。
3、五行就是自然四季周期里万物形态。五行说原来与《周易》原本是两种不同的理论学说,后来到了战国时期,这两种理论逐步融为一体,形成“阴阳五行说”,五行说成为了《周易》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用来阐述宇宙万物的起源与发展。“天有四季时空周期,地有万物变化形态”。五行说有三层意思:一是宇宙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组成的;二是这五种自然物质之间是相互运动、相互转化的;三是自然万物的变化形态基本上都是这五种形态。五行的变化离不开自然四季周期或时空,而《周易》讲的又正是自然四季周期或时空,缺少物质的内容,所以这两种学说正好相互补充,自然而然也就融合在一起了,所以《内经》说:“是故阴阳五行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根本也。”
《周易》理论中的阴阳四季五行八卦,实际上就是关于宇宙时空周期、宇宙万物形态变化以及两者关系的抽象化概述,并用它来预测宇宙万物的未来。《周易》中明确讲道:“古者包牺氏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话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就是把《周易》给抽象化、概括化、理论化了。就象伟大科学家牛顿一样,从果园树上苹果落地这一生活中的现象,从“苹果落地说”中悟出、抽象出伟大的“万有引力”学说一样。《周易》也是一样,也是从日月、四季、五行万物中悟出来的,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正如孔子说的“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周易》是思想者真正的空想出来的理论,可惜的是它没有成为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源头,却成为起卦算命、宿命轮回、空想巧辩的巫术鼻祖。古人把《周易》神秘化、巫术化可以理解,因为那时科学还不发达。如今的普通人把《周易》看得高深莫测也可以理解,因为毕竟现在的普通人还是喜欢学习当今的科学知识,但是如果当今的专家学者再把《周易》说的那么高深莫测、那么神秘玄乎,那么就纯属于骗吃骗喝的把戏了。
天地合德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君子立德有四合,与天地合其德是第一点,天,俯瞰万物高不可攀,要向天学习进取之心;地,容纳万物,要向地学习包容之心。
出自:春秋时期孔子的《周易》
原文: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译文:
君子的德性,要与天地的功德相契合,要与日月的光明相契合,要与春、夏、秋、冬四时的时序相契合,要与鬼神的吉凶相契合。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中国早期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先民们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因而产生了对神的崇拜,认为在事物背后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的存在,支配着世间一切。
当人们屡遭天灾人祸,就萌发出借助神意预知突如其来的横祸和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的欲望,以达到趋利避害。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其中最能体现神意的《周易》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
春秋时,就有《周易》提法,在《春秋左传》这部史书当中,多次提到“周易”,但从当时人们运用的《周易》看,只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画(符号)卦爻辞。
战国时,以解释《周易》为宗旨的《易传》成书。《周易》和《易传》并称为《易》,如《庄子》所谓“易以道阴阳”、《荀子》所谓“善为易者不占”之“易”包含了《易传》。
易经三生万物的寓意
《易经》中所阐述内容的本质,其实就是宇宙间的变化,所以古人常常拿它来占卜,而如今的人们,大多都通过这本书来学习人生哲理。
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日子过得不温不火的,但却很受人羡慕。这样的人,虽然平时不显山露水的,但是,在为人处世的时候,却总是会得到大家的尊重,在做事的时候,也是很能得到大家的支持。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人本是平凡的人,拥有了如此好的福气,而广受大家的支持呢?
易经告诉我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中国古人从很早开始就研究天地之间的运行规律,他们在定数与变数中不断的探索找寻,希望能够窥探出宇宙的奥秘。
同时,又有一定的实际用途,可以方便靠天吃饭的农民适时的进行农业生产,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测出人的命运。
一)、万物发展,有据可循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这并不是单纯的迷信,而是古人经过长年累月的摸索寻找出来规律。《易经》就是古人智慧的集大成者,它认为虽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变化莫测,但不论如何都有其内在的规矩。
"科学的尽头是玄学",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古人的
智慧是今人所难以想象的,譬如子平八字、六爻这些常见的占卜方式,前者可以用来推算人生大体的轨迹,后者则可以具体到某一件事,只要心诚,加之占卜师又有炉火纯青的技艺,就可做出精准的预测。
中国文化里,除了占卜和预测以外,古人还总结出了"三生万物,逢七必变",道出了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
前者很好理解,就是《道德经》所提到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其中的一就是阴,而二则是阳。三其实就是阴阳相合的产物,既符合道家所讲述的适匀的状态,又符合《易经》中所提到的万物相反相成,既对立又统一。
这个阴阳若是将它具象化,则可以理解为女为阴,男为阳,这是最容易让人想到的阴阳关系。男女交合,自然就会产生下一代,也就是"三"。
这其实是在表达一种以人为本的观念,不论是专制的社会也好,民主的社会也好,基本的组成单位都是个体的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是水,政权则是那个舟。
其实阴阳涵盖的部分绝非人这么简单,地为阴则天是阳;月为阴则日为阳;母为阴则父是阳。如《易经》所言"立天之道,曰阴与阳。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阴阳平衡不论是在人类社会还是整个自然都是一种最佳的状态。
因此三生万物中的三,代表着的就是阴阳平衡。"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世间的一切都是在"三"这个阴阳平衡的条件下产生的,他们背阴而向阳,并在激荡中不断的产生新的和谐之体。在中国古人的认知里,世界上的东西都是由"三"得来的。
这就是实际道理,阴阳交合所以才会产生下一代,就这样不断的延续下去,人类社会才有了发展。而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也是在日月转动这个阴阳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也是阴阳平衡。
如果它们不再遵循这种规律了,那么地球上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无法适应,万物自会荡然无存。
(二)、时间回圈,产生变数
那么,逢七必变该作何解释,它又是怎么来的呢?按照《易经》的思维方式,世间万事的发展可以分为六个部分,到了第六步就已经功德圆满。
具体可以对应上文提到的"六爻",还有人们常说的六六大顺之类。这六六大顺,就是希望每一步都能走得很好最后达到最好。
而到了有"七"这个序数的时候,它是一个特定的时间单位,可以是年、月、日,亦或者具体到某个时辰,如果这个"七"是起始点,那么时间继续往前走,碰到与"七"这个起始点的差距数时,就一定会产生变化。
因此,人们将其看作成是一种变数,如果学习复卦就会发现七是运数。运者动也,如此就不受规律的限制会产生变化,因此人们也把七视作成是一种劫数。
比如近代的"九一八事变",它是公历9月18日,而传统的中华历则是辛未年八月初七,这个变,并非是都往坏处变,有时也会是好事,细细想来,这并非是虚妄之谈。通过古代王朝的兴衰,就可参透其中之理。
"周公恐惧流言日",在周公的治理下大周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开创了一番盛世,此时为公元前1043年;七百年以后汉武帝横空出世,他北击匈奴又挞伐西域,是无可匹敌的民族英雄。
正因为有他,才有了汉族这个称呼;再过近七百年也就是公元627年,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在今天的外国都将华人聚居区称为唐人街,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其实不仅是中国人发现了七身上的奥秘,就连西方人亦是如此。比如上帝创造世界,会在第七天休息,因此一周有七天,到第八天的时候就会进入一个新的纪元。
(三)、信则有,不信则无
三生万物,是古人对阴阳和谐这种平衡的环境之追求,而逢七必变更多的则展现了古人对未知的"变"的恐惧,害怕它变,又害怕它变得不好。同时,它又不一定是那么的准确,虽然有些事情的确可以对上,但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机缘巧合"。那么,在今天的人们应当如何看待"三生万物,逢七必变"这一千古不变的定理呢?
可以不信,但一定要敬。它们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即使没有那么准确,即使与现在的很多科学观点相悖但抛开其所谓的迷信那一面不言,它们都是教人积极向上的。比如说"三生万物",这体现了古人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同时又劝导人们一定要注重平衡。
这个平衡涵盖的内容有很多,可以是身体内的阴阳平衡,就像很多中医都不是治病更多的是调理,通过调节身体内部的循环来达到消除病症的目的;也可以是让人对自然心存敬畏之心,不能轻易破坏否则就是毁坏了阴阳平衡。
除了这两个以外还有很多,而逢七必变,则让人对未来充满了向往,也令人学会了变通。
以上就是关于易经顺应自然规律,《易经》中“君健行的全部内容,以及易经顺应自然规律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