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一般人不要学易经 网上众说纷纭,有必要科普一下,为什么现代人不学易经?和古今中外,研究《易经》的人不少,为何很少有人学?一般人不要学易经 的内容,让大家更深入了解为什么现代人不学易经,来了解了解。
一般人不要学易经 :易经一般人能不能接触
易经只是一本书而已,什么人只要感兴趣都可以学习
因为学习永远不会有坏处
易经包涵很多大智慧、大哲理,一般人都是可以学习的
一般人不要学易经 :古今中外
易经很难学。
一方面年代久远,我们无法得知它的思想全貌。
另一方面,在漫长的历史中,易经早已形成复杂的思想体系。
远远望过去,易经就像是一根苍天大树,走进一看,你又会发现,其实易经已经分化成两棵树,一颗“象数”之树,一颗“义理”之树。但由于年深日久,早已盘根错节,让人误以为是一体的。
这也是很多人疑惑的地方,为什么象数派跟义理派研究的对象都是易经,但他们的语言体系完全不同,各有各的说辞,又互相看不上眼。
毕竟,他们的根是易经,但几千年下来,早已分化,各成一派。他们间没有优劣,相反的,这恰好是易经生命力的体现。
众所周知,我是偏向于义理派,但我又不是虔诚的义理派信徒,毕竟,义理派在我看来,也有问题。
今天我就跟你聊聊,传统义理派都有哪些问题。
准确的说,义理派是晚于象数派,孔子的《易传》将易经纳入哲学范畴后,义理派才逐渐发展起来。
义理派研究的是易经的哲学思想。
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传统义理派也发明了属于自己的解经方法,其中最重要的理论是:“比应”跟“中正”。
先说“比应”,“比”是说相邻的两爻是比,“应”是说上下两卦的对应关系。
比如初爻处于下卦的第一爻,四爻处于上卦的第一爻,所以初爻跟四爻,因为位置的特殊性,他们相应。
紧接着,如果相应的两爻,刚好是阴阳互补,那就是正应,否则就是敌应。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初九跟六四,一阴一阳,所以他们是正应,初九跟九四、初六跟六四,就是敌应,因为他们没办法阴阳互补。
传统义理派认为,比应会影响一个爻位的吉凶。
“比”好理解,我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临近什么爻,就相当于你交往了怎样的朋友,吉凶自有公论。
但“应”就有点尴尬了。
我们普遍把六爻看成是社会不同阶层上的人。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来理解。
二爻跟五爻是能解释得通,二爻是下卦的核心人物,五爻是整个卦的核心人物,两个核心人物决定了卦的整体吉凶。
但初爻跟四爻,三爻跟上爻,就很难理解了。
比如初爻,这个位置上的人,可以理解为初入社会的年轻人,而四爻是朝中大员,这两者如何能联系得上呢?
三爻跟上爻也是,如果不是他们位置上的对称性,他们又有什么关联?
“应”的分析方法,是从卦象本身的对称性入手,却忽略了真实可能发生的情况,这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是否可以打上大大的问号呢?
如果说“应”的分析方法有瑕疵,那“中正”的分析方法,就更严重了。
义理派认为,“中”最吉,“正”次之。中就是二爻跟五爻,因为他们分别是下卦跟上卦的中心爻位,有中庸之德,做事不偏不倚,所以能吉。
这个我本人也是比较认可,符合我们的文化传统。
但“得正”就尴尬了。传统义理派认为,不仅爻有阴阳,爻位也有阴阳。奇数的爻位是阳,偶数的爻位是阴。
所以,初爻是第一爻,所以是阳位,二爻是第二爻,所以是阴位,以此类推,三爻是阳位,四爻是阴位等等。
然后传统义理派又补充道,阳位上也是阳爻,就是得正,阴位上也是阴爻,也是得正。
所以,初九、九三、九五得正,六二、六四、上六得正,得正说明行为举止合乎道义,所以吉利。
相反,就是不正。
乍一看好像对,仔细看,就不对了。
因为二跟五爻,不管正不正,都吉,前面说了,二跟五得中,得中优先级最好,已经吉了。正不正无所谓,反正可以自圆其说。
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是三、四这两爻。
我们知道,三四两爻处于上下卦的交际,是全卦变数最大、前途未卜的位置。
三爻处于下卦的极端,物极必反,穷途末路,他要有所作为,就必须鱼跃龙门,取代四爻。
四爻更难,他既要提防三爻,也要伺候好五爻,因为五爻是君主,伴君如伴虎。
所以三爻跟四爻,都很难大吉大利,跟他得不得正,关系不大。
但九三、六四分明就是得正了。得正了,结果却凶,那不是打脸么?
传统义理派要自圆其说,就不得不给他俩抹黑。
先说九三阳居阳位,性格刚暴,所以不吉。前面才说阳居阳位是得正,转眼又得出相反的结论,还扯上了性格刚暴?心疼九三3秒钟。
再说六四,他们会说六四阴居阴位,能力不济。六四也难逃背锅啊,再心疼六四4秒钟。
说到这里,你也应该明白了,“比应”跟“中正”这些传统义理派赖以生存的研究方法,是有明显的漏洞,他们更看重卦爻的对称性,而忽略了实际情况。
为了弥补这些硬伤,他们势必要发明更多的分析方法来打补丁,比如互卦等等。
我也不得不传统心疼义理派3秒钟了。
现在都21世纪了,我们既不是谁的信徒,也不是谁的奴隶,为何还要背着这些沉重的包裹,负重而行呢?
存在不一定合理!
复杂且合理性存疑的分析方法,让我们陷入了一个怪圈,我们为了证明自己的分析方法是对的,不得不发明新的分析方法来打补丁。
而真正的卦义,多少人会真正在乎呢?
摆在我们眼前的易经,早已是打满了补丁的易经,圣人的教诲,反而会被湮灭。
其实这个问题自古有之。
程颐在解释比卦六三时说道:三不中正,而所比皆不中正。四阴爻而不中,二存应而比初,皆不中正,匪人也。
董业铎先生在《知人善处,比不自失——周易比卦经传文字解读》一问中提出程颐的矛盾之处。董先生说:言四不中也还勉强,言二不中正则甚无道理。
是啊!甚无道理。
六二既中且正,程颐为了自圆其说,非说他不中不正,这真是无稽之谈!
程颐可算是周易大师了,可他也没办法解决传统义理派解经方法上的硬伤。
说到这,你会不会很纳闷,这么不合理,为什么还要坚持呢?
对!为什么还要坚持呢?
奥卡姆剃刀定律提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如无必要,也不要去增加无谓的解经方法,那我们离经典的要义,也就近了。
佛陀在金刚经里说道: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易经的真正要义,我们尚且要学会灵活变通、与时偕行,何况于这些本就“非法”的解经手段呢?
那我们应该如何解经?
我觉得,学好历史是关键,学好历史,可以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回中古文王的时代。
去感文王所感,忧文王所忧,去思考文王为何要演周易,他的初衷是什么?
圣人可以成为圣人,经典可以成为经典,肯定是因为他们超越了他们所在时代的局限性,而是站在更高的维度,去思考全人类的命运。
学易经,我觉得眼界要放宽点,视野要放远点。
具体到解经上,我们尽量不要过度解释经义。
我们就从卦象入手,64卦,相当于64种不同的历史情境。
一卦6爻,象征着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都会做出怎样的选择,结果又是怎样的,易经的告诫又是什么?
我们以此着手,以求一步步走进易经的世界。
不穿凿附会,也是对经典的尊重,不是么?
一般人不要学易经 :年轻人不宜学易经
那是误区,易经主要是对大自然的分析,但是他包罗万象,在人讲以德为主,讲的是做人,所以你看分年纪吗?的确,易经是非常深奥的目前还没有真正理解它的人,易经就像一棵大树从根到主杆到枝叶....然后包括环境对其影响会出现什么情况等等....所以很难深入让人好似进入迷宫一样。很多人认为人过四十以后对生活有一定经验了也经历人生的风雨了才容易理解易经...。
易经难以理解的原因很多,时代生活方式,时代背景,言语表达,自然影响等等...。正认为它包含万象所以要有心正修德才能有公正的判断来衡量每件事情...所以它是不分年龄的。
一般人不要学易经 :年轻人不宜学易经
《易经》的核心思想,《乾卦·彖传》曾经做了经典的表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务,万国咸宁。”“太和”即最高的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保合太和”即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加以保合之功,不断地进行调控使之长久保持,来造就一种符合人所期望的万物繁庶、天下太平的良好局面。先秦时期,道家强调自然的和谐,儒家强调社会的和谐。比如老子曾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孔子的学生有子指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易经》综合总结了儒道两家的说法,提出了太和的思想,把自然和社会看做一个整体,适用于自然界的原则同样也适用于人类社会,其根本主旨在于推天道以明人事,根据对支配着自然界的那种和谐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来谋划一种和谐的、自由的、舒畅的社会发展前景,使得社会领域的君臣、父子、夫妇的人际关系能够像天地万物那样调适畅达,各得其所。因此,就价值理想而言,《易经》的核心思想是追求一种以太和为最高目标的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整体和谐,其思维模式是一个儒道互补的新型的世界观,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体现了中国思想的共同特征。
《易经》的这个核心思想也叫中和,易道贵中和,中和的实质性的内涵,可以归结为阴阳协调,刚柔并济,双向互补,动态平衡,是事物生生不已持续发展的内在的生机活力,总体上是从阴阳哲学的基本原理自然引申而来。照《易经》看来,整个客观世界是由阴阳两大势力所组成,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是个一体化的大系统,表现为大化流行的动态过程,生生不已,变化日新,其内在的动力机制则是阴与阳的协调并济,相反相成。阳之性为刚健,阴之性为柔顺;阳之功能为创生,阴之功能为成全;阳居于领导的地位,阴居于从属的地位,此二者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彼此感应,由此而形成“天地交泰”,这就是宇宙的和谐,自然的和谐。人类社会的组织是效法宇宙自然的组织建立起来的,也相应地区分成为阴阳,既有合理的分工,又有相互之间的协作,从而形成一种“上下交而其志同”的社会和谐。《系辞》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适用于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一条总的原则,统贯天、地、人三才之道,《易经》的哲学体系完全是围绕着这个命题而展开的,为了切实地把握中和、太和思想的实质性的内涵,应该把自己的思想提升到阴阳哲学的高度来加深理解
古代的易学家对易道的理解,曾经提出了“易一名而含三义”的说法,即谓易含有变易、不易、简易三层意义。所谓变易是指一阴一阳的变化;所谓不易是指变易中自有不易不理,变化的是现象,不变的是规律;所谓简易是指这种易道简单平易,易知易从,并不难以掌握。在这三层含义中,简易之道最为重要。这种简易之道也叫乾坤之道,天地之道。《系辞》指出:“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同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这是认为乾坤两卦反映了阳性势力和阴性势力在万物化生过程中所起的两种不同的作用。阳性势力主宰万物的创始,阴性势力配合完成,此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又相成,相互依赖,缺一不可,这种乾坤之道就是《易经》阴阳哲学的核心,并不晦涩难懂,而是简单明了,容易知晓的。因而只要掌握了简易的原则,理解了乾坤两卦的底蕴,就可以突出主旨,抓住要领,懂得天地之间的变易无非是一阴一阳的变化。把这种认知运用于行为的实践,可以使人亲近效法,建功立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参赞天地之化育,确立人在天地之间的合理的定位。
关于这种简易之道,宋代的易学大家张载在《正蒙·太和篇》中曾经概括成四句话:“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就乾坤阴阳两大势力在运动的过程中所表现的五光十色,林林总总的法象而言,必然形成相互之间的对立。既然形成了对立,其行为的方式必然相反,阳之性为刚健,阴之性为柔顺,彼此排斥。有了排斥,这就免不了产生摩擦、矛盾和冲突。正是由于这种对立面的摩擦、矛盾和冲突,于是有盈有虚,有消有息,有屈有伸,从而形成了万事万物的种种衰旺死生之成象。但是,这种对立和斗争并不以一方消灭另一方作为最终的结局,而是相反相成,协调配合,在一阴一阳相互推移激荡的过程中,趋向于和解,使整个世界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所谓“仇必和而解”,是说其最终的结局必然是趋向于“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这就是中和,中和的极至就是太和。因而根据张载的这四句话来看《易经》阴阳哲学的基本原理,确实是非常的简易,总的精神就是以太和作为理想的目标,面对着现实生活中普通存在的对立面的摩擦、矛盾和冲突,从明体以达用的角度探索如何化冲突为和谐、变无序为有序的应对之方。
在当今的世界上,存在着一系列的冲突。就全球范围而言,有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也有各个地区之间的冲突。就一个国家的内部而言,有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也有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至于解决这些冲突的方法,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选择。一种是立足于斗争,把冲突的双方看成二元对立,采取激烈斗争的方法,进行强制性的控制,建立单向度的统治与服从的关系。另一种是立足于和谐,一方面清醒地面对现实,对冲突的根源做出理性的分析,同时采取求同存异的方法,进行双向互动的批判调整,尽可能地化解矛盾,增强共识,把冲突的双方纳入一种相反相成的关系之中,使之并行不悖,协调发展。从中外古今人类所积累的大量实践经验来看,前一种方法并不能有效地解决冲突,而只能使之更加激化,而后一种方法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易经》的阴阳哲学围绕着太和的核心思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立足于和谐的解决冲突的方法,凝聚了丰富的智慧,虽然形成了古代,在现代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普遍的指导意义。更多易经知识你可以登录“预测师官网”了解更多的易经的智慧。希望可以帮到你,
以上就是关于一般人不要学易经 ,为什么现代人不学易经的全部内容,以及一般人不要学易经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